新展预告:塔可「郑季宣、启母、西一石及其他」/假杂志SeP上海
塔可
开幕分享报名
1774年,清代,学者黄易展开了对中国锦绣河山文化遗迹的访古巡游;2015年,当代,艺术家塔可追随了清代学者黄易的探访足迹,用迷人的摄影媒介重返并拍摄记录了黄易的绘画册页与访碑日记中所涉及的景致与古迹碑刻。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位访碑人,用各自时代赋予的不同媒介,开启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平行之旅。
黄易,西泠八家之一,字大易,又字小松,号秋盦、秋影盦、散花滩人、莲宗弟子,自命其室曰小蓬莱阁。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十九日,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山东济宁。
黄易与前辈或同时代的金石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历代金石著录陈陈相因的纸上考证,而是更喜欢“向榛莽中,剜苔剔藓,且摸且读。”的实地探访金石碑刻。其毕生致力于金石古迹的搜访、整理与保护,并将零落四散的石刻碑版加以移置保护,如果没有他的工作,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诸如武梁祠,郑季宣碑,朱君长刻石等等)很可能早已被遗忘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黄易的访碑之旅的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而塔可的摄影,则主要是从艺术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在艺术层面里,首先打动我们的是金石碑刻自身所具有的意义。碑碣都具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们都是用来记功铭事,具有纪念的功用。人类把文字或图像镌刻于碑石的原因,无非是想要凭藉石头传之不朽,故而古代碑碣不仅仅是历史学的重要文献来源,其本身也是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而今日塔可的摄影,无疑负载着同样的价值与意义。他试图让摄影这个历史并不久远的,来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对接到传统的东方美学与精神中去,把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用东方的美学与思维进行探索,留住变化的景观,赋予它们平面的永恒,使得传统的金石学与文人山水画在新的形式下被转译,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塔可紧随着黄易的探访足迹,但并非从学者的角度,而是通过其富有诗意的独特视角来诠释着那段历史。
塔可,出生于青岛市,曾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他的作品基本都是从传统文本出发,关注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凤凰城美术馆等美术馆与机构收藏。
艺术家
展期
地点
塔可
2022.11.5—12.18(每周一闭馆)
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550号八号桥三期6101室
成为SeP会员
扫码加入SeP会员,享更多会员福利。
成为SeP赞助人
扫码加入SeP赞助计划,共同见证SeP发展。